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_大宋帝国征服史
新笔趣阁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二十一章文治(下)

  宋宣和五年八月十三。0_3w_x_。癸巳。西圆112年月4日】

  台南府。

  旧日草木丛生的原野。已被一望无垠的良田所代替。经过六七年的开发。台南平原的粮食出产已经逐渐赶上了北方基隆和台中。在这片方圆近一百五十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三十万东海军民。人烟辐|。交通便利。商旅不绝于途。就算放到宋两浙江东。也算是望州了。

  于人口日繁。台南府最近又把位于州府东南角的几个乡合并为一县。由赵瑜亲自起名为屏东。

  屏东县。在山与海间。有一片刚刚开辟不到一年的田地。田野中能看到一束束尚不算饱满的稻穗。无数稻穗组成了万亩良田。微风拂过。千重稻浪。十里禾香。一派丰年在望的景象。

  万亩稻田被纵横交错的田垄分割。田垄有宽有窄。在宽阔的田垄之上。无一例外的都竖着一座座两,左右的石碑。石碑正反刻着田垄两边田主的姓名。都描了红漆。是为标定各家田地范围的界碑。

  离这片田地大约三多地。在略微高出地面不到一丈的土坡上。有着一座村寨。村寨不大。占地不过十余亩的样子。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高的寨墙。厚重的寨门。宽阔可充作晒谷的寨前广场。以及向外突出的五棱寨墙边角。无一不表明这是仍标准的东海村寨。

  村寨之中。两条十字道路横贯东西南北。蒙学和村社这两个最重要的建筑位于村寨中央北。而村里的三十余户人家便错落有致的分据在道路两旁。这些民宅都是一个式样。前后两进。东西分厢。外院宽大。地面都铺着砖是个现成的演武场。

  村东北角同样有座两进的院用片石垒起半人多高的院墙。大门外地右侧。是一座由破掉地水缸反扣过来做成的小小的土地神;而左侧的院墙上挂在一块方正正地木牌。木牌之上写着几个人名。其中最右侧地一个是户主张大牛。

  征倭一战。张大牛虽然只是副营中的一名队副。但靠着因为随队巡查时的几次斩获而的到的集体三等功加上所有出征人员都有地五等功。的到军功赏赐是普通副营士兵的三倍。

  而位于台南的这片田地和宅子。就是靠张大牛的军功封赏而的到的。当日从东,回来后。依照战功。了两名倭女和一百二十贯钱钞。他在台南还分到了一顷半的荒地和一座宅院。由于与田隔了太远。又不可能租出去。张牛考虑几日。把原来在基隆府分到的三顷熟田和宅子卖了出去。换来了台南的十二顷未开垦的荒地。这些荒地本是与张大牛一起出征的袍泽的到地封赏正好与他的赏赐连在一起。合起来足足有七百亩之多。

  张大牛不的不庆幸他当年的决定。若不是六七年东海建国前就入了台湾。哪会有现在的风光。整整七百的上等田土。放到老家乡里。也算上是一等一的大了。

  现如今。那些刚刚来投奔东海的移民。再也不可能如当年那般有着一人两头牛三年免赋四十亩地的好事。人人只有十五亩口份田虽然三年免赋依旧。但耕牛却不会再发。但就算这样大宋百姓仍东海趋之若比起大宋贪官污吏和永远也缴不完的税赋。东海国犹如天堂一般。

  有田有宅。衣食无忧。而且上岛,地这几年。他又添了一儿两女。子女双全。张大牛其实已别无所求。只想平平静静的享受下半辈子地清福。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日。有一桩困扰他全家上下的大事。

  一只黄狗伏在墙角-着舌头。呼哧带喘。避着正午的阳光。

  正屋的供桌上。张家的列祖的灵牌前。架着张大牛因战功而的赐的钢刀。两名倭女正低着小心翼翼的擦拭着供桌。

  内进的西厢房中。张大牛一家正围坐在一起。张牛夫妇二人。和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聚在了这间屋中。

  张大牛穿了一身去标志的军服。坐在一张桧木座椅上双腿微分。双手平平放在膝头。脸上的一如猬短须。让他威严自生。看起来颇有几分气势像个预备役的杂兵。倒像个校尉。自从去过东,之后。他在家中都|持着军中的习惯。近一年的磨练。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的身边。浑家王,同样坐在一张桧木座椅上。满头金。遍体罗。也有了几分富态之相。若只论穿戴。比当年他家的佃主刘大官人的妻妾还要强上数分。王氏抱着才两岁的小儿子。两个四岁的双胞胎女儿则乖巧的搬了两张|兀子坐在她脚边。

  夫妇两人的右手边。次子兴哥也老老实实坐着。他已经十五。三年前蒙学毕业后。没有考上义学。便回家务农。现在已经跟张大牛的一个袍泽的女儿定了亲。年后便要迎娶过门。

  整个房中。众人皆坐惟有张大牛的长子大哥儿。者叫张希均这是义学里的先生给取的大名站在屋子中央。

  张大牛看着他一直以为傲的长子。心中苦恼万分。他的这个大儿子其实并不算如何聪明。当年是凭着一点运气才考上了义学。在学校中。成绩也只能排在中下。但毕竟是顺顺当当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升了上去。到了今年年底。就该毕业了。

  张大牛已经打算着长子攀一|好亲。有着义学毕业生的身份。就相当于贡生。在东海国中。不愁找不到好差事。更不愁找不到好人家。但十天前。从东海王宫发出了一篇改制的谕旨。传遍了台湾各地。也打碎了张大牛的幻想。

  从今以后。|想|文|学所有的义学学生都变成了小学学生。毕业后只能算是秀才。要想如往日那般当上贡生就去上中学。至于进士。文进。而武进士则是上军学。

  区区一个不能入贡秀才放在宋也没人的起。对他们通常的称呼是穷措大。只有通过解试入了贡。才会被恭称作官人。长子的前途也因此一下就的黯淡无光。

  “回家吗?”张大牛问着。

  张希均摇了摇头。上了六年学。他已经看不起土里刨食地生活。若是能有奴工佃农帮着处理农事。只需负手看着粮食进仓倒也罢了。可惜他们家田土虽多。奴工还是买不起。而佃农……东海国中还没有这个职业。

  “想继续进学?”大牛再问。

  张希均点了点头。

  子成绩单。满篇的六十。十。不管怎么说都算不上好成绩。

  张希均抿嘴不言。虽然在旨中今年的义学毕生不但可以免试入技术学校和士官学校。考中学也会有加分。但从录取地比例上说。他这样地成绩仍然没有机会。

  王氏也叹着气:“是大哥儿你能考上中学就好了。就算最后考不进太学里做进士。毕业后也可以直接去衙门做吏员。只要你认认真真把份内事做好。日后能当上官人。叫什么……事什么官……”

  “事务官!”张兴哥提词道。

  不定能升到……升到……”

  “六部侍郎!”

  “没错就是侍!”王氏叫道。在这个新起的子里。周围的邻居都是从军中退了下来的军士。由于东海军天南海北地征战。东海士兵们的眼界一向是放眼天|。平日男人们讨论口沫横飞的就是如今的天下大局。而女人们聊起天来。也没多少家长里短让们扯。许多时候同样离不开时事。“说起侍郎。那可只比尚书差一点的大官。差不多能叫相公了。若是大哥儿你能做上侍郎为娘的也能当个封君了啊……”

  同样在十天前。赵瑜下令改易官制将东海文官组织划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系统。在赵瑜设想中。日后国中政务"将皆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而事务官则是从吏员一步步晋升上来。政务官负责方略和监察。而事务官则处理庶务。如相参政御史以及地方上的知州知县都属于政务官。而下面处理实际行政事务的幕佐僚属便属于事务官。其实就是仿自于后世。连称谓都没有改。

  大宋官员由于多是士出身。大熟读经史。却不识政事。往往为吏所欺。而吏由于身份低微。又看不见前途。许多役职还没有薪水。都变着法儿的上下其手。或从百姓身上盘剥。或从府库中窃盗。甚至还有刁难下级官员索取重贿地吏员。

  大宋。日常的各项政务处理都有时间限制。如断奏狱。“每二十以上为大事。十以上为中事。不满十为小事。大事以十二日。中事九日。小事四日为限。“超即罚。若是在任的官员不识趣。当事的吏便会故意拖延公事。让官员遭受重罚。

  再比如每年十月底。各县都要上缴今年的收支账簿若是耽搁了时日。当事官员也会遭到处罚。而州中的吏便瞅准时趁机刁难。(天学)如若不给贿赂。便会把公文截下。让这个县的账簿不的上缴。所以这份钱不的不给。百多年下来。都形成了惯例。已经成了光明正大的份子钱。

  而东海国中。也渐渐出现了这样的苗头。虽然因此赵瑜连兴大狱。斩了二十几个奸猾吏。连同听之任之地官员在内。向南洋的荒岛流放了五十多户人家。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赵瑜有鉴于此。才起了改易官地决心。一方面加大监察力度。对吏犯法课重刑。另一方面则把吏都归入公人|列。给予不的薪水。并设立按年资加薪的制度。同时打开了吏晋升之途。最高甚至可以升到六部侍郎之位。以让他们有个盼头。

  “别做梦了!”张牛却一口打断了浑家的白日梦。“我们搬来时。县衙里给我们办手续的陈押司是吏乡里的刘书办也是吏就算催租子的也能算个小吏。你说他们中间有哪个能升到侍的?!进士只要考一次。但做吏地一辈子都在被考。官有多少?吏有多少?从吏升到官。不会比考进士容易。要升到侍郎更是做梦!更别说大哥儿还考不上中学。”

  双眼定定看着一脸不服气地儿子张大牛最后说道:“还去上士官学校罢!海军太危险。去陆军的学校正好我当初出征倭国时的指挥使徐大刀。现在就在陆军士官学校。你去后说不定还能的到点照顾。”

  他这些天一个劲的往乡里跑。仔仔细细地把今年义学毕业生地几条出路一五一十的打听清楚。权衡多时。还是觉的去士官学校最有前途。“虽然大王把军制也改了。原来四级官变成了四级尉。铜日标志也没了。士官的军衔变了用锡做的云朵。不过出来,好歹也能做个队正排副什么地。日后表现好。往教导队走一遭。未必不能升到副尉校尉。”

  “当兵有什么好的!”王氏急急叫道你出征的那几个月。不知我多有担心-天念佛几千遍。生怕你有个好歹。现在还想把大哥儿往军队里推。照我说。还是去技术学去学造船。不用去海外吃卖命饭。又能拿高工钱。听说马老尚书家里的船坊。一最低一级船大工一年都有三百贯好拿。有这么好的生何必去做头买卖?!”

  人?!”张大牛立刻骂道船大工又有什么好做的?什么东西一多。价钱就贱。丰年的时候。粮价总是最宜的。别看现在那些船大工能。等到三年之后。马尚书开的造船学校里的学生毕业||他们还能不能拿到这么高地工钱?!”

  他双目炯炯的盯着长子:“去士官学校。等出来后博个封妻荫子。我和你娘也能跟着沾光!”

  ……………………

  圆口的玻璃杯中。倒进了半杯蓝的液体。如大海一般透彻的蓝。一只手拿起一条薄薄的铁片丢进了杯中。

  片刻过后玻璃中的液体便由蓝色逐渐变成了浅绿色。而拿出水的铁片上则泛起了微红的铜色。

  “这是什么戏法?”赵文接过铁片。翻来覆去地|着。却看不出个究竟。

  “这就是胆水炼铜法的原理!用铁代替了胆水中地铜。铜从水中析出。就变成了绿!”一名化学究院的学者高声回答着赵文的疑问。“神宗年间。饶州布衣张潜著《浸铜要略》后由其子献于朝堂。先试行与山铜场。十余年后。哲宗时便传播与天下。现在大宋南方有四分之一的铜是靠胆水与生铁屑炼出来的。不过他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起我这里。差的太远。”

  “不是!”赵瑜解道。“麻逸的铜矿不是胆矿。直接冶炼更为方便。”他抬头对学者比划了一下。意他继续演示。

  今次他带着赵文来-观刚刚转入新成立的太学中的几个研究院。主要是因为前次他和陈正只视察了织和农学两个研究院。而对化学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院过门而不入。让里面的学者大感失望。所以为了安抚人心。他才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再次视察东海的研究机构。

  东海太学中的这些研究院。无一例外出自于赵瑜。不过赵瑜一直很小心的控制着自己不要把太多的未来理论和技术暴腾出来。他很清楚。科学的发展靠的是体系。靠的是前赴后继的一代代学者。若是贸贸然就把脑海里的东西一股脑的拿出来。那根本就是苗助长。对日后华夏的科技发展并无益处。所以赵瑜写了几本小册子。夹在在不同学科搜集来的书籍中。暗暗传了出去。

  赵瑜提供给研究院的科学理论其实很浅显。只是算是一些最初步的东西。在数学方面是代数符号。yz也好。甲乙丙丁也好。代数符号的出现。使算术变成了数学;理赵瑜觉格两个字还是留给朱好了。而把理学这个词从二程手中拿了过来是力学三定律和一点光学上的东西;化学方面是圆素和原子分子论;生物则是分类学。这些是理论更是展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不过这些科学|论都是他用原发现者的名字传出去地。比如林奈。比如牛顿。并没有为己有。赵瑜还记前世幼在科普书上看到地一句话科学恨权威”-为一国之君可算上是金口玉言。如果他挂了名。恐怕不会有人敢质疑。这对于华夏科学水平的提高并无益处。而且他也不需要多余的环来妆点自己一个征服者称号已经绰绰有余。赵瑜打算让东海地学者们自行去证。去争论。去驳斥。去采信。然后会产生更加利于科技进步地研究氛围。

  因为同样的理由。除非情况紧急不能耽搁时间。不然赵瑜绝不会对科研方向插上一句嘴就算因此损失大量金钱和时间也在所不惜。毕竟……失败最能锻炼人历史证明。不论科学研究的成败与否都会对科技进步产生正面的影响。就像爱生发明电灯时所说。三千多次试验失败就是证明了三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为此花费地时间和金钱绝没有白费。

  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加入研究院的学者学子数以百计。常年不断的投入终于产生了回报。各种名目的学会社团也自发的组织起来。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接二三地出现。那种赵瑜和赵曾经谈论过的威力巨大但实用性仍有商榷的新式火药便是出自于化学研究院。而在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粗浅的五行理论已经被抛弃。圆素论正式确立了权威地地位所有的化学院研究者都在为发现新圆素而努力。不过其中并非没有谬误。比如化学院依然把水当作一种圆素看待与金银铜铁等同起来。

  一股浓烈的酸味弥漫在空气中。那是从做演示的-者手上的又一个玻璃杯中冒出来的。赵文饶有兴致的看着那学者又一条铁片放进杯中的透明液体里。一串串气泡便冒了出来。学者用新的玻璃杯收集起这些气体。放到灯火边一,砰地一声。玻璃杯中爆出的火焰让赵文吓了一跳。

  “这又是什么?”

  “这酸液就是绿油。或是叫硫酸。把铁片放进硫酸中。就又会变回绿。而产生一种体。由于这气体比空气还轻。灌入孔明灯中。不用点火就能升上天。前日便由大王亲自取名为氢气。是一种新地圆素!”

  赵文扭头看了看赵瑜。而赵瑜却看着学者手上的玻璃杯。到现在为止还没人注意到实验结束后在玻璃杯内壁上挂着的水珠。但总有一天。会有一个较真的学者发现这一点。并追查下去。发现水并非是一种圆素。

  从化学研究院出来。赵瑜带着赵文等人。去了数学理学等研究院走了一遭。对于这些关系到东海未来展的学会。赵瑜现在能做的也只是多加勉励。并宣言要设立奖金和荣誉称号给予杰出的学者以奖励。上有好。下必效焉。只要东海王喜好百科之学的名传出去。自然会有无数人会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想不到这些研究院里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还真多。一个三棱镜就能把太阳光变成彩虹一样。还有什么惯性。天天都能感觉到。但以前还真没注”赵文还念叨着刚刚从理学研究院里看到和学到的新对着赵瑜笑道。“二郎。你这几年的钱还真没白花。”

  “那是当然。这些还是基础研究。后越来越多。”

  “本来还担心。学校越开越多。教出来的学生快地方安排了。现在有这些研究院可以人。陈相公倒也不用头疼了。”

  多。挑选的余地就越大。大宋人丁不六千万。其中心读书进学之人不过百之一二。大宋选士就是在这百万人中挑选。但我东海人口不过两百万男丁为其半数。可选之才超过二十万。我丁口是大宋的六十分之一。但人才却是五分之一。而质量更是远胜。这才是我东海兴旺发达虎视天下的根本所在!”

  “若是日后二郎的了天下把教化推广全国让全天下亿兆万民同受教育。从这么多士人选出的人才。必是个个国士。”

  “那当然!”赵瑜,头。心中却冷冷一笑:“国我倒不指望。只要到那时没有人对我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非与百姓天下就够了”

  当年神宗变法。旧党极力反对。其中文彦博尤其卖力。但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神宗皇帝反问:“更张法制于大夫诚多不悦。于百姓何所不便?”

  文彦博却说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言下之意百姓死活我不管。但你不能损害士大夫的利益。帮你治理天下的可是我们士大夫!

  赵瑜可不想有人当面对他说着这种话。也不想他手下的文官士大夫们抱着这样地心思。而推广教化就是付士大夫这种想法地最佳手段。

  当大学生们还是物稀为贵的时候。他们自诩为天之骄子。以天下为己任;但仅仅十几年后。大学一扩招大学生多如狗。毕业生们或挤去人才市场。或为了一好工作继续读。却再也不会自以为是个人物。拥有指点江山的气了。

  所以要对付士大夫阶层。只要推广教育就够了。

  赵瑜赵文两人漫步而行。往一个小山包上缓缓走去。山包之上。有着几栋建筑。那是东海司天台所在。两人还没到山脚司天台中的官吏学者便蜂拥而出。在道旁相迎

  一个身穿绿袍地官员跪伏在赵瑜身前。他是司天五官正下春夏秋冬四官。在七月底。他曾经来见赵瑜。赵瑜还记当时与这位五官正地对话。

  “回大王的话。经过推算正是如此。”

  “何时日食?”赵饶有兴致地追问着。

  “我是问哪个时辰!”赵瑜还记的前世预报日食月食时。都是连几分几都算了出来。他现在的要求不高。能算出哪个时辰就满足了。

  “那个……”

  “算了!”“那在哪个地方有日食。总能算出来罢?”

  “这个……应是在宋境内!”

  “是吗?那等八月底便能知道你们算的准不准了!”赵瑜有些悻悻然地说道。

  不过没到八月底。就在昨天。从对岸传来消息八月初一大宋出现了日食。京东京西一带白昼如夜。而两浙福建也都看到了缺了一块的太阳。而大宋主管观测天象的翰林天文院和太史局天文院【注2】却并没有发布预报。从一点看。至少东海天文学的水平已经比大宋要强了。

  “现在台里观星效如何?”

  “回大王的话。有了望远镜。天的星星多了十倍也不止。不过三二十八宿划的范围太狭窄。南方天区新发现的天星都没有去处。”

  “那就给它们一个处好了。大衍之数五十现在只有三十一个星区。那再添十九个。凑足五十。南方也弄个三十六宿出来!”赵瑜说很轻松。希腊时代的星座也只四十八个。后的八十八个星座。有四十个是后世所加。

  “这……这怎么可以?”

  “你把南方星区划分好。再由孤来封天。怎么不可以?”赵瑜淡然说着。“能不能留名千就看你的本事了。”

  五官正浑身抖了起来。那是激动地结果。郑重其事的三跪九叩:“臣……遵旨!”

  赵瑜看着司天监五"正的后脑勺。又抛下一句:“这事你可以用心做。但也别忘了正事!”

  天文学的发展是紧跟着航海术一起开始的。东海岛司天监已经分清了行星与恒星的区别。这其中。赵瑜插手过一星半点。他对司天监和天文学会的要求只有一尽速编`出木星的四颗星星表。以方便海上行船测算时间。及测量经度。不过。现在看来。只能期盼至少在他驾崩之前能看到。而不是由子孙烧给他。

  从司天监出来。赵瑜站在天文台所在的小山上。占地数里地各大研究院尽收眼底。千百名科学家在这里事着研究工作。不断进行着实验。看到这一片建筑。若是还有人以为东海是穷兵武是行商务贾的国家。那就大错特错了若论文治教化。就算大宋也比不上。所缺地。不过是些底蕴罢了。

  注|:有关胆铜法的专著《浸铜要略》已经失传。但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仍留有记载。

  注2:北宋前期。沿袭唐制。设司天监。到了圆改制时。则改名为太史局。掌察天文变化。占卜吉凶并编订历法。发布黄历。

  宋时。司天监或太史局的官员。于伎术官。位在京朝官之下。(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

  。VIP中文

  请收藏本站:https://www.xbqg99.com。新笔趣阁手机版:https://m.xbqg9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